枝江法院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扎实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紧密结合,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在这片司法沃土上,法官陈超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法院干警的责任担当。他以“穿透式、渗透式、浸透式”审判工作法为指引,用“超”效调解、“超”强执行、“超”前治理,直击纠纷核心,融入基层肌理,浸润治理末梢,让尖锐的矛盾消弭于无形,让纸面的判决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更让法治的力量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践行司法为民、提升干部能力、深化作风建设的鲜活缩影。
穿透式审判:春风化雨解心结
晨光刚爬上斑驳的村委会砖墙,两户人家的争吵便如炸开的鞭炮,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老张家的饭桌被拍得咚咚作响:“这条路从我们爷爷辈就踩出来了,你们说挖就挖,还有王法吗?”李家媳妇叉着腰,尖利的嗓音划破空气:“你家竹子都长到路中间了,砍了是帮你们除隐患,不知好歹!”曾经一同插秧的邻里,此刻红着眼瞪着对方,仿佛要把这些年积攒的怨气都喷出来。
时针悄悄挪到十点,陈超的衬衫后背已经洇出深色汗渍。村干部低声提醒:“这两家积怨太深,派出所和村委会调解了好几次都没用,去年还因为互殴双双进了拘留所”。
在村民拍桌怒吼、互不相让的“战场”,陈超没有急于“灭火”,而是敏锐“穿透”争吵的表象,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此次冲突中,双方虽言辞激烈,却未出现往日的辱骂与肢体冲突。这细微变化成为他“穿透”积怨壁垒的突破口。
“大家各退一步,心中纵有千千结,我们一个一个解。”陈超搬来小板凳,时而翻开民法典讲解相邻权,时而说起两家人合伙打井的往事。当日头升到正头顶,六年的积怨在一碗凉茶里悄然化解。两双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屋檐下的燕子又欢快地飞了回来。
同月,陈超受理了一起特殊的追偿权纠纷,陈某是一位农妇,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交警认定对方全责,侵权人杨某根据调解协议向家属支付了赔偿款14万元,该款项不包含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丧葬费4万元。然而,事情并未结束——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人将陈某及其子女和杨某一起告上法庭,请求追偿垫付基金。
这个目不识丁的农妇,第一次走进法院,声音里满是委屈与不解,泪水滴落在布满老茧的手上。那句“法律不应该是这样的”悲愤质问,深深刺痛了陈超。他不仅依法作出裁判,更将目光穿透个案表象,锁定案件背后制度衔接的盲点。他深入调研,向基金管理机构发出一份沉甸甸的司法建议,从申请流程到条款释明,直指病灶。这份建议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穿透问题实质,推动堵塞了制度漏洞,让冰冷的法律条文焕发出人性的温度。
“‘穿透式’审判,就是法官办案得穿透卷宗看人心,穿透矛盾挖根子,穿透个案堵漏洞!要判得清楚,更要断得明白,断得长远。”陈超如是说。
渗透式执行:刚柔并济破壁垒
“陈法官,好手段啊!把我卡都冻了,想逼死我是不是?”电话那头传来包工头李某气急败坏的威胁。“手段?这是法律的威严!”陈超斩钉截铁,“拖欠血汗钱天理难容,若再执迷不悟,等待你的是更严厉的惩戒!是拘留,是列入失信名单,是寸步难行!”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李某的心上。
腊月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枝江法院门口。老张、老王和老李,三个裹着旧棉袄的农民工站在冰冷的台阶上,“陈法官,这…这钱,还能要回来吗?”老张干裂的嘴唇哆嗦着,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近乎绝望的期盼,手里紧紧攥着那份早已发皱的胜诉判决书。陈超的心猛地一揪,他用力拍了拍老张的肩膀,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穿透了呼啸的寒风:“老哥几个,放心!法律写了‘该给’,就绝不会让你们的汗珠子白流!信我,也信这法!”
陈超没有片刻耽搁,当即启动执行程序,依法冻结李某所有银行账户。这一招直击要害,生活不便的李某终于主动现身,但狡猾的李某假意和解,要求分期履行换取账户解冻。“执行工作既要讲温度,更要有力度。对失信者的宽容就是对守信者的伤害。”这是陈超的信念。
陈超严密监控着李某被冻结账户的动向,他相信,李某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完全停止。果然,冻结后的第15天,李某账户进账一笔工程款。陈超第一时间完成扣划,农民工的血汗钱终落袋为安。
陈超精准把握被执行人心理,运用“查控-施压-兑现”的组合拳,如同水银泻地般渗透“老赖”设置的层层障碍,让生效判决真正转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有力守护了社会诚信底线。
浸透式治理:府院联动绘新篇
“这类案件不能简单一判了之,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也要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更要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20世纪80年代,原告吴某承包了枝江市董市镇金盆山村的土地,并建造房屋及钢架棚用于生产经营。董市镇政府以“违建”为由下达《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并在吴某未履行后实施强制拆除。吴某一家情绪激动,其孙子甚至以喝农药相抗,多次信访未果后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强拆违法并索赔近30万元。
陈超深知,行政争议的化解需要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稳定。他创新运用“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妥善化解“官民”纠纷。一是“望”深察:穿透卷宗,锁定历史成因与程序瑕疵,果断启动府院联动。二是“闻”焦点:搭建听证平台,让官民充分对话,精准锚定赔偿标准与程序合法性争议。三是“问”真意:背对背沟通,引导理性维权,建议正视问题,为“适当补偿+自我纠错”铺路。四是“切”根源:案结事未了,推动镇政府建立“执法前合法性审查”机制,对类似行为全面排查整改,将个案效应“浸透”为长效治理规则。
一起强拆引发的“民告官”案件,牵动着多方神经,稍有不慎便是燎原之火。陈超的“浸透式”审判,在于其如盐入水般融入争议核心,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力与“望闻问切”的专业智慧,推动争议实质性化解并“浸透”提升治理效能。
穿透矛盾本质,守护的是司法公正;渗透执行壁垒,兑现的是权益承诺;浸透治理末梢,助推的是善治良政。法官陈超,以“穿透式审判、渗透式执行、浸透式治理”的“三透”工作法,在基层司法一线深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法治的力量兼具洞察秋毫的穿透力、无孔不入的渗透力与润物无声的浸透力,真正成为护航发展、温暖民心、提升治理效能的坚实力量,生动展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