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书达理 | 读《法治的细节》,寻法的真谛

2025-04-09 10:27
来源: 枝江市人民法院
    浏览: 175

 

编者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今以"悦读悦享"之名,辟一方静思天地,邀您共赴纸页间的星辰大海愿以文化之力浸润司法初心,让法治精神在诗性与理性的交融中生长。在这里,我们撷取经典中的哲思,聆听智者笔下的回响;在法典与文学的对话中,探寻正义的温度与人文的厚度。无论是法典严谨的逻辑,还是文学深邃的意象,皆是滋养法院文化的活水之源。

愿此栏如一座桥,连接阅读的静谧与法治的光芒;如一盏灯,照亮思想的阡陌与职业的信仰。让我们以书为舟,以文润院,在字里行间共筑有温度、有深度的司法情怀。 

说起来很惭愧,平时读书不多,而且大部分局限于工具书,比如《刑事法律一本通》和《刑诉法一本通》,读工具书基本可以解决95%以上办案中遇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会感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遇到一些复杂问题,会感觉自己理论功底不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我们需要读一些法学理论书籍为自己充电,这既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开阔视野的需要。今天,让我们翻开法学教授罗翔2021年的作品——《法治的细节》,共同感受法律思维与人文关怀交织的智慧光芒。

公平正义之花永远不会凋零。

法律最重要的目的是维持秩序,秩序让人类的行为具有相对确定性。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法治强调法律之治。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正义是客观存在的,否则法律不过只是一种工具。罗翔将正义比喻为“完美的圆”,人类的认知具有局限性,“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我们仍然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要厚植法治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不断探寻自我价值。在追逐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许还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法律在不断进步,法治如洪流不可逆转,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和广大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必会擦去掉落在我们心中的灰尘,重新点亮希望之光。承认人类的局限性,探求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因为公平正义之花永不凋零。

法律与道德有冲突也有统一。

刑法是最严厉的惩罚手段,这种惩罚必须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虽然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但一种道德上被鼓励的行为一定不是犯罪。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式就是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而非律他,不要严于律他,宽于律己但法律规则是我们都应当共同遵守的。善行不能论以犯罪,司法活动也不是电脑运算,必须考虑民众的道德情感,这样才能保证司法的公信力。如果法律过于刚性,司法的作用不是让他更加刚硬,而是要用道德的润滑剂让法律柔软,满足民众的常情常感。

程序正义承载了更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追求公平正义,但我们不能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来寻找正义,只有通过程序性的规则,人类才可以接受一个有缺陷的正义。关于辛普森案,虽然有83%的美国人认为辛普森在此案的指控中其实是有罪,但90%以上的人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如果我们为了追求完美的实体正义,而无视程序规则,也许在某个个案中会实现正义,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使得每一个无辜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刑罚惩罚的对象。这就是刑法为什么要设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合理分配控辩双方的举证责任,论证符合逻辑规则等。

读书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们通过书籍理解世界,因为读书让我们能够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和勇气。书籍可以拓展我们作为个体的经验,让我们接轨于人类经验的总和,我们都生活在人类总体经验的故事中,我们都能在他人的故事中获得教诲。伟大的作品能够让我们洞悉自身内心深处的幽暗,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走出偏见。通过读书让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让我们超越暂时的琐碎和有限,从更高的意义上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书籍,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但即便我们站得再高,依然离天空无限遥远。通过否定的智慧来获得更多真理,认识越多的真理我们就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才能越谦虚。

苏格拉底将自己比作雅典城邦的“马虻”,将雅典城比喻成肥胖且懒惰的良种马,他要不停“戳”,不停唤醒“睡眠中的人”。我德薄才疏,只能将自己比作追逐法治洪流中的浪花一朵,虽然渺小,但始终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与各位同仁一道,正确行使手中权力,惩恶扬善,积小善成大善,向着理想的彼岸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