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今以“枝书达理”之名,辟一方静思天地,邀您共赴纸页间的星辰大海,愿以文化之力浸润司法初心,让法治精神在诗性与理性的交融中生长。在这里,我们撷取经典中的哲思,聆听智者笔下的回响;在法典与文学的对话中,探寻正义的温度与人文的厚度。无论是法典严谨的逻辑,还是文学深邃的意象,皆是滋养法院文化的活水之源。
愿此栏如一座桥,连接阅读的静谧与法治的光芒;如一盏灯,照亮思想的阡陌与职业的信仰。让我们以书为舟,以文润院,在字里行间共筑有温度、有深度的司法情怀。
当刑事审判遇上电车难题,当法律条文碰撞人伦困境,司法者该如何持守正义的天平?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在《正义的决疑》中,通过对近几年社会多个热门典型案例的法理辨析来探索如何善用法律以实现正义,在有理但不枯燥的情况下展现了在司法案件中如何处理法律与正义、理性与情感的微妙平衡。作者以"像哲人般思考,像农人般说话"的独特笔触,将刑法学命题化作市井街巷的烟火故事,让正义的追问从象牙塔回归人间。
这本书共有四章,每一章通过四个案例引出四个问题,每个故事都隐含着一些关于正义的争议,它不是研究如何制定良法,而是探索如何善用法律,才能不让正义的期待落空,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提出了关于正义的疑问,但答案并没有盘旋于理念天穹的抽象思辨,要寻找他们,需要俯身进入平凡的生活和具体的条文。
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我认为这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以专业精度守护司法公正
法官必须精准理解法律规范的内涵与外延。唯有深入理解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和适用边界,才能在审理案件时准确地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条文,避免因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裁判失误,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二、以情理温度提升司法公信
一份优秀的判决,不仅要在法律层面合法,更要在情理层面得到公众认可。将情理与法理相融合,既能更易于被当事人及社会大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上诉、申诉,也有助于实现“案结事了”,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多维视角实现实质正义
要准确区分不同法律关系,防止将民事或行政违法行为错误升格为刑事犯罪,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综合审查案件的方法,促使法官从多角度审视案件,使判决更加公正、合理,体现司法的实质公平正义。
在司法工作中,法条是我们办理案件的依据,但随着社会发展,新型案件层出不穷,单一的法律条文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争议,更需要结合当事人的情况,案件的具体细节、社会习惯等方面对法律进行解释。书中有一句话“法律人不能只是关注法律本身,却对案件中的人漠视无睹。在每一起犯罪中,被害人和犯罪人都是不幸的,一个希望为这个社会和国家承担更多责任的法律人,不仅仅是要完成准确惩罚犯罪行为的技术任务,同时,他也能够看到并会努力改变引起这种不幸的外部原因,来最终减少人们的不幸”。当我们翻开卷宗时,需要不断反思与深入钻研,始终秉持高度的专业素养与强烈的责任感,因为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有可能是他人的人生。正义从不在云端高悬,而生长于每个具体案件的细节深耕之中。愿每位同仁都能从中获得穿透纷繁案卷的洞察力,让每一次裁判都经得起法理、情理、天理的三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