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保障国资安全、激活国有资产动能,枝江法院积极探索“深化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对接联动机制”改革,通过深化司法与行政协同,推动国有“三资”有序转化。2025年以来,审结涉国有“三资”案件63件,涉案金额6800余万元,相关工作获《中国法院网》《楚天法治》等媒体推介。
健全协同机制,构建一体化治理体系。坚持系统谋划、多方联动,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市委领导、部门联合、司法护航”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实现司法与行政深度融合。制度先行夯实改革根基。在深入调研和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牵头拟定《司法服务大财政体系对接联动机制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审议后实施,为司法审判、财政统筹、资产管理和审计监督提供制度依据,确保改革规范、系统、可持续。网络密织提升协同效能。在市委领导下,联合财政、住建、审计、市场监管等17家单位,搭建“1+17+N”协同体系,并设立民事审判、财产处置、招商衔接等五大职能小组,确保各部门权责明晰、协同顺畅。机制创新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定期例会+专题会商+联合督办”机制,定期统筹协调,专题研究个案,联合推动落实,从根本上扭转“条块分割”局面。在某执行案中,法院联合公安部门强力执结,集中腾退厂房6717㎡,彰显了跨部门协同成效。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全流程精准保障。围绕国有“三资”清理、确权、盘活全流程,创新司法服务模式,实现从前端解纷到后端执行的全链条精准保障。前端发力,多元解纷提速。打造“法院+N”多元解纷体系,对接工商联、金融等调解组织,优先调解国资纠纷,2025年以来调解国资纠纷21件。如在城南市场管理权纠纷中,法院经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各方达成一致,平稳收回管理权,使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中端赋能,专业审判增效。组建破产、建工等专业审判团队,集中审理产权界定、股权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等案件,并设置“国资保护绿色通道”,对涉及国有“三资”争议的案件,建立标识系统。引入专业评估机制,联合发改、财政、招商等部门组建专班,精准认定资产价值。在某商场门面租赁纠纷中,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双方调整租金与经营模式,最终实现双赢共赢,避免资产闲置。末端攻坚,盘活资产增效。常态化开展“荆楚雷霆”“执行亮剑”行动,办结涉国有资产执行案件20余件,强力守护国资安全。联动招商局,建立“司法筛选+招商推介”的精准匹配机制,推送优质资产信息19条,实现资产快速盘活与价值提升,其中,宜昌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因此落地枝江,某生物公司的闲置资产被有效“盘活”。
延伸司法职能,筑牢全方位保障防线。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推动司法职能向风险预警、基层治理和能力建设延伸。前移风险防范关口。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融资担保领域风险隐患,主动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枝江监管支局发出司法建议,围绕银行贷款担保资格审查、流程规范与风险处置等关键环节提出具体规范意见,推动构建“审查—担保—监管”闭环管理机制。深化跨部门协同,与医保局建立基金追偿联动机制,办理相关案件11件,追回资金10余万元。同时,与辖区多家单位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与风险会商机制,实现对辖区国资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夯实基层稳定根基。积极推动司法力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依托“一镇一团队”模式,将专业审判资源下沉至综治中心,协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研判与前端化解。通过指导调解、巡回审判等方式,将涉国资、涉众型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风险升级与外溢。2025年以来,各团队累计参与矛盾协调会议30余次,指导化解潜在涉国资纠纷20余起。强化队伍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法院与各成员单位开展业务交流与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强化对国资、招商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今年以来已开展培训4次。强化与农商行等企业结对共建,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从源头防范纠纷,筑牢国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