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亚里士多德说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但当信念第一次在胸中激荡出回响,当理想照进身着制服的现实,这群怀揣热望的年轻法院人,正将冰冷的条文熔铸为有生命的尺度。现在,请聆听来自枝江法院新晋干警的知行答卷——《扎根人民法庭,书写青春答卷》。
时光荏苒,自那个怀揣憧憬与些许忐忑的夏日迈入枝江法院大门,至今已四月有余。大家好,我是黄春鑫,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如今以一名新任法官助理的身份,加入董市人民法庭这个大家庭。四个月的光阴流转间,我悄然完成了从法学院学子到法院干警的角色蜕变,在这片贴近基层的沃土上,开始了属于我的法律人生。
初来乍到,董市法庭的繁忙与务实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不仅是定分止争的“第一线”,更是服务群众、感知冷暖的“最前沿”。从最初在卷宗的字里行间梳理秩序,于文书的字斟句酌中打磨严谨,到渐渐走进庭前准备的细致、直面当事人的沟通、参与调查取证的奔波、记录庭审的专注,乃至草拟文书时的推敲——每一步,都像是青春答卷上的一笔一划,认真而珍贵。
这段日子里,我愈发体会到理论之光如何照进现实的土壤,抽象法条如何在具体案情中落地生根。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当事人沟通,倾听他们的诉求;领悟法官在案件审理中对事实的严谨核查、对证据的细致甄别、对法律精神的精准把握;更见证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法官的悉心指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逐渐褪去青涩,步履日益坚实。
当然,途中亦有迷雾与沟坎——既要在多线程任务间穿针引线,寻找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又要面对错综的证据之网,学习如何抽丝剥茧、理清脉络;更需在书写裁判文书时,为寻一个精准的表达而反复斟酌。正是这些挑战,让学会自省、催我成长,更让我对基层司法工作的艰辛与崇高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从而愈发坚定扎根于此、服务于此的决心。
前路修远,心向光明。作为一名法律新兵,我愿永葆“空杯心态”,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磨砺专业之能,沉淀为民之情。我将以更饱满的热忱投入工作,勤思善悟,勇于试炼,力求把每一件辅助工作都做成精品,努力成为法官身侧值得信赖的同行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愿在董市法庭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中,与诸位前辈、同仁并肩前行,以奋斗为笔,以初心为墨,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内心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