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曾说过,要掌握任何一门知识,你就必须掌握与这门知识相邻的那些知识,而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活动规律的科学。近年来法学与心理学的互补与渗透这一趋向已越来越明显,虽然经常和法官打交道,但法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的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法官?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最真实的答案。
一、在法条经纬中织就共情之网
法典的条文好比经纬交织,本是勾勒秩序的脉络,而这本书却教会我,在这经纬之间,还需织入共情的丝线。书中说:“伟大的事业,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与人沟通,沟通是人际关系协调的基础,是裁判艺术的奥秘,也是展现法官才华与智慧的记忆。”法律是刚性的框架,而人心是流动的肌理,技巧便是让框架与肌理相契的针脚。曾和法官处理一起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在入户巡回审判时,当看到处处漏水的卧室,当看到满是药盒的桌面,当老人反复念叨“我确实没钱、现在也患病,每天都需要治疗”时,当他伸出腐烂的双脚时,法官没有急着审判,而是轻声问:“您的脚现在治疗好些了吗,每天大概需要多少治疗费用?” 那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人紧绷的情绪。原来司法技巧从不是条文的堆砌,而是在法理的经纬中,用共情的针脚缝合分歧,让冰冷的规则长出理解的温度。离开前,法官去商店给老人买了一个烧水壶,当我们上车时,老人依靠在门前跟我们挥手,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成为一名法官的基本功,就是需要学会能感受,会倾听,会沟通,能说理。
二、在倾听留白中承接未言之语
法庭上的对话常常快刀斩乱麻,而书中的“沟通之道”却藏着静水流深的智慧,“最有力的回应,往往藏在适时的沉默里。” 正如书中所述的案件,“全国优秀法官宋鱼水在审理一起老作家状告出版社的案件,由于其用了近三个小时耐心听完这位老作家的陈述而感动了老作家,尽管法官还没有发问,尽管案件还没有出审理结果,这位老作家就诚恳的说,宋法官,矛盾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法庭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读到这一刻,我才知道,原来那位老作家他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费用的具体数字,而是“被当作人而非‘案件’”的尊重。司法技巧里的留白,从不是消极的停顿,而是用耐心的容器接住那些卡在喉咙里的诉求,让未言之语在被听见的瞬间,化作解开纠纷的密钥。
三、在人文温度中彰显理性锋芒
合上书本时,忽然读懂“司法理性”与“人文关怀”原是一体两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书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人的一生也常常需先后或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如一个人在法院是法官,在家里是妻子和母亲,如果住院了,她的角色又是病人,法官应当像法官一样行事,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法官的角色是指与法官的特殊法律,社会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民群众对法官职业行为的期待,法官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认清自己的角色,才能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完成好审判工作。” 老法官常说:“我们办的每一起案件,案卷里的每一页,都是别人的人生。” 理性不是寒光凛冽的刀锋,而是带着温度的锋芒,既能剖开迷雾,亦能抚慰伤痕。我想司法技巧的终极,也从来不是如何高效结案,而是让当事人在法律的威严里,触摸到藏在条文背后的、对人的珍视。
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慎到在《慎子·逸文》中说道:“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由此可见,法的天平上,法理是砝码,人心是刻度,而共情的技巧,便是让天平既守得住公正,又容得下温度。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在条文与人心之间,做一个既懂规则、又懂人的摆渡者,以法为舟,以情为桨,在法治与人心的河道上摆渡——让每一份裁决,既有法理的硬度,又有人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