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书达理(十) | 从《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中感受法律逻辑的严谨与魅力

2025-10-27 16:09
来源: 枝江市人民法院
    浏览: 162

作为法院新人,入职前我一直热爱阅读法律书籍。没想到报到后正好分配到诉讼服务窗口,从事民事审查立案工作。在逐步适应新环境的同时,立足本岗位,学习了《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此分享几点感受:

一、严谨是初体验

课堂上,我们曾反复探讨“证据链”“举证规则”,我也曾自信满满地高谈阔论。但实务中,它们变成一沓沓厚的卷宗材料当事人带有强烈情绪的陈述。第一次跟着导师核对诉状证据意识到,这些抽象的概念需要窗口人员在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中仔细甄别和构建。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对管辖权、案由、主体资格的判断,导致程序空转,增加当事人诉累。法律的严谨,藏在每一句“稍等我再核对一遍”,藏在每一次“我再查阅一下法条”中。

二、担当是硬要求

担当于我而言有两重含义:一是担事,要尽快完成身份转变,积极投入法院的实际,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实现工作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二是担责,作为新人,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重要的是不回避、不推诿,是主动沟通、寻求解决方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后续工作——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

三、共情是软力量

对法院人来说,共情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理解当事人面对纠纷时的焦虑和卷宗之外的实际困境。时代的浪潮每一次翻滚,溅起的水花都是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不能因为见过的案件多了,就对个案中的“小事”漠不关心,更不能因此对当事人敷衍了事。共情,是耐心聆听,是从琐碎的陈述中准确提取案件信息,是通过真诚的交流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对其案件的重视。这份信任,正是化解纠纷的重要基础。

面对专业法律知识复杂的案件情况,我们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先厘清案件脉络,再严格依照法律程序推进。从收案接待、材料审核,到案件审理、文书出具,每一个环节都是将“书本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的过程。证据始终是诉讼的核心。目前不少当事人、代理人提交材料时抱着“先立案再说”“缺的材料以后再补的心态。但这种做法可能造成证据突袭影响庭审效率,也会给法官的预审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可能因材料不全而无法立案。

我深刻体会到,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立案审查就是这道防线的第一关。因此立案大厅的工作虽基础,却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必须认真审查每一份材料,尽可能一次性全面告知需要补充的内容,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真正践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