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还没从机器里拿出来,王老板就把电源接通了,这下我的手全废了!他应当负全部责任!”原告老李在法庭上情绪激动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
“陈法官,这事儿真不怪我,我当时不在现场,老李受伤是他自己违规操作造成的。”被告王某辩解道。
法庭上,原被告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气氛异常紧张。陈法官坐在审判席上,眉头紧锁。
陈超——枝江法院江口人民法庭庭长,正在审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这起案件中,老李起诉枝江某草料厂负责人王某,要求其赔偿自己因工受伤造成的损失12万元。本案法律关系并不复杂,或许一纸判决能很快结案,但陈法官深知,简单的判决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可能会留下更大的隐患。
想到这里,陈法官决定将办案的焦点转到纠纷的彻底解决上来。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情况,陈法官及助理一行来到事故现场,进行实地查看。
“王老板,机器经常出故障,你应该为老李配备防护用品,并安排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处理,履行安全监管职责。”
“老李,这台机器确实有一定危险性,王老板作为雇主也对你进行过安全培训,你当时应该更加小心才是。”
陈法官在机器旁耐心地与双方沟通。
查看完事故现场,陈法官决定采取更温和的调解方式,他请来村书记,就在池塘边和大伙唠起了家常。
“你们都是乡里乡亲的,出这个事故双方都有损失,希望你们能换位思考,互谅互让,达成共识。”陈法官语重心长地说道。
“6万元太少了,我的手现在连农活都干不了,至少是8万元,少一分都不行。”老李态度坚决,分毫不让。
“那就由法院判吧,我反正也没那么多钱赔,就等着法院强制执行。”王老板有些无奈。
双方固执己见,调解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李始终不肯让步,而王老板也表示自己实在无力承担更多的赔偿。陈法官多次往返于双方之间,反复劝说。
“乡亲们,陈法官说得对,大家都是一个村的,都各退一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村书记也加入了调解。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在陈法官和村书记共同的努力下,王老板终于松口,同意一次性赔偿老李7万元。而老李听到这话时,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池塘边,微风拂面,水波不兴,老李和王老板在调解笔录上签字、捺印,并当场履行。至此,该案顺利调解完成。
池边吹来的微风不仅吹散了萦绕在老李和王老板心中的阴霾,更吹散了陈法官眉间的愁绪,带来了一片和谐与宁静。这微风仿佛在诉说着,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裁决是非,更在于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法治进程中感受到司法的力量和温暖。